思路客小说网 > 院上坟 > 第五十一章 京城镜鉴(中)

第五十一章 京城镜鉴(中)

推荐阅读:

思路客小说网 www.siluke520.net,最快更新院上坟最新章节!

    天才壹秒記住愛♂去÷小?說→網,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。

    这次山西晋南罐子的秘密,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找老许,如果老许都一筹莫展,那真可能成千古之谜了。到北京的第二天早上,我就杀到了老许家,不出所料,那半口袋碎瓷片往桌上一倒,老许戴上眼镜就钻了进去。那真是个寂静的上午,蝉鸣风清的好天儿,老许家的大会客厅里只有他翻动碎瓷片和我的哈欠声。也许过了一小时,或是俩小时,老许从瓷片堆中探出头,晃了晃捏在手里的瓷片,问了我一句,“小杰,这东西哪来的?弄到时就是碎的?“我简要地把这次山西之行以及罐子的来历说了说,老许却愣在那里,一副万难置信的表情,再不说话。

    我知道他的习惯,想事儿时,谁打扰他,他跟谁急,随手捡起个东西甩过去,你只能祈求他手边没什么大件儿。我也不再说话,接着看书,老许却跑书房里去了。不一会,他又抱了本影印的手稿出来,皮儿黄角卷,放我跟前,手指在上面点两下,也不说话,转回桌子后面,接着拿起放大镜看瓷片儿。

    我拿起手稿,书名是《三代镜鉴》,却没有署名。老许文玩收藏的强项是古镜,我还听他讲过他有本耗时十年撰写的镜谱一直没有发表,看来就是这本了。我拿起来翻了翻,主要是写汉,唐,宋三代古镜的渊流与发展,图文并茂,资料翔实。而宋代部分少见地侧重辽镜。翻到辽镜这章,有一个比其它章节插图更大的拓片,展开足足四开大小,是镜背纹样的拓片。其上纹样是春猎中海冬青捕食的场景,我熟悉“春水秋山“的来头,但出土的东西,玉器多,铜镜少见,确无疑是典型的辽代风格,只是纹样的铸工不算精致,反倒像刻出来的,让我很是诧异。这页的背后,还有这镜子的另一个拓片,却不是镜面,还是镜背,原来的纹样变成了阴线。阴线上面标注的是如碎罐子上一样的海眼井图标。我心下大奇,翻来覆去也看不出个所以,这海眼井的图标,难道是刻在镜面上不成?可镜面刻上图标,还能是镜子吗?

    见我大惑不解的样子,老许呵呵笑了“还是学艺不精吧?走,带你见识见识去“他拉起我,进了书房,从书架最上层搬下个木盒,又从木盒中拿出个白绵缎的布包,打开。里面是面铜镜,和我在镜谱上看到的辽镜一模一样。从老许手上接过铜镜,正反仔细看了,并没有那些海眼井的图标。这让我更是困惑,问老许,“镜谱上标记的符号,这镜子上怎么没有?“

    老许打开书房的台灯,这台灯上是个硕大的灯泡,亮起来不亚于聚光电筒,和秀气的灯座比起来,显得很滑稽。老许把铜镜往台灯后一放,墙上立刻反射出铜镜的一圈暗影,然后,老许慢慢移动铜镜,墙上的影子由深变浅,由虚而实,隐隐的那些漩涡状的海眼井图标清淅起来。“透光镜!“我惊呼一声,老许笑着点点头。

    透光镜这东西我曾经以为是个传说,没想到真有其事。透光镜的技术据说战国时已有,只是没有实物资料。秦汉时达到顶峰,但汉代之后突然绝迹,《梦溪笔谈》《古镜记》中都有明确记载,现今我们能看到的多为汉代透光镜,全国不超过百个,没想到老许手上竟有一面。可眼前这镜子明显是个辽镜,北宋年间怎么会还有透光镜被铸造出来?而上面海眼井的图标又意味着什么呢?我的疑惑更深。老许递我根大中华,自己也点上,开始缓缓地讲起这面镜子的由来。

    “还记得九一年我走的那回背字吗?“

    “说是您花了大价钱买了个假货?“

    “就是这面镜子,我把祖上的小院都卖了,为买这镜子,前前后后收藏的东西大多也卖了,还欠了一屁股债……不堪回首啊,但放在现如今也还会再做一次……“老许语调波澜不惊,但平静中很有一股阴冷的力量。【愛↑去△小↓說△網w  qu 】

    那是九一年的春天,老许一个饭桌上的朋友带了个人找到他,拿着这面镜子。带来的这位是河南安阳人,姓金,江湖上称作金不奂,做了十几年倒斗的卖买,看上去却穷的叮当响。他告诉老许为这镜子,自己家财散尽,老父重病在床,实在没了办法,才想着把镜子卖了,可来了北京,去了几家古玩店,都说他这镜子是民国仿的辽镜,值不了几个钱。没办法,只有托朋友找到老许,不求老许花钱买下,只求他能说两句公道话,让这镜子在京城里能有个出路。

    这故事听上去象个套路,但不好折了朋友面子,好歹大老远找来的。老许接过镜子,仔细瞅了瞅,第一眼的感觉确实是假的。为什么?辽金铜镜皆脱胎于宋镜,与汉唐不同,镜体较厚,边缘突起,外圈装饰较为简单。但这个镜子虽然纹样是典型辽代风格,但镜体很是纤薄,大约是一般辽镜的三分之二,更象是汉镜的规制。另外,为了方便铸造更精细的纹饰,汉镜中锡,铅比例较高,颜色更青绿古拙些,而宋辽铜镜,追求镜面的反射效果,自然铜的比例高,颜色黄白些。而这镜子,规制,金属配比是汉镜,纹饰又是辽镜,如此明显的矛盾,古玩店鉴定为民国仿古,没什么错,准确说来还属于仿错了的。老许把自己的判断径直告诉了金不奂,也顺便劝了他两句,古玩圈里,谁又能不打回眼呢?镜子也别卖了,早点回家照顾老父,若真没钱回去,路费我帮你出了。

    金不奂怔了半晌,摇摇头,叹口气,嘟囔了句,“想不到许爷这样的人物,也只是名头大,却识不得千古重器。“许爷那会儿正是意气风发,眼高于顶的时候,哪受的了这挪噎,竟和金不奂打了个十万元的赌注,若假,金不奂当场砸了镜子,若真,许爷当场给钱。这时,金不奂从包里拿出个手电,把镜子对上墙壁,拧亮了,往镜面一照,墙壁上顿时映出了镜圈上的纹样,以及很多漩涡状的图标。“透光镜!“老许失声惊叫。金不奂点点头,说道,“许爷,这十万块您给不给都行,只求您给这镜子正正名,帮忙找个买主吧。“

    我完全能够理解许爷当时的震撼,一件只存在于传说的瑰宝出现在你面前,二千年的智慧,失传已久的技艺,匪夷所思的来由,哪一样都让你绝无可能放它溜走,哪怕是赌上全部的身家包括性命。于是老许开口问价,于是金不奂报出了两百万的价码。这笔钱在那个年代绝对算得上天文数字,老许犹豫了片刻,还是提出一个条件,毕竟是笔巨款,金不奂要告诉他这镜子的来历。在老许看来,透光镜的铸造技术史载在汉末已失传,当时发现的全部是汉镜,且整个中国不超百面。眼前这面是透光镜毫无疑异,但纹饰是辽代,那只有一种可能,透光镜并没有失传,至少延续到了北宋。这无疑是个重大的学术发现,远不是金钱所能衡量。假如,这镜子是盗墓所出,那么研究出土的墓葬,则是镜子断代的直接依据,重新下墓,找到其它证据,比研究镜子本身更重要。

    果如老许所料,金不奂在金钱的诱惑下,说了实话,这镜子确是倒斗所得,但盗的却不是墓,而是个阴宅。金不奂说,在河南安阳西北有个小村,有一年大旱,村里的深水井都干了,但晚上,村里人听到井底有唱戏的声音,还有锣鼓点儿,觉得是闹了鬼,都不敢靠近。村里有几个胆儿大的后生,白天从深井下去一探究竟,结果发现井底有条地道,四通八达,覆盖了整个小村的地下。可下去了四个,只回来了一个,回来的那个仿佛一日之间老了二十岁,神智也不大清楚了。村里人认为井下的地道是阴间的入口,邪气太重,就把古井给封了。金不奂家离这村子百十里路,他回家过年时,听到了这个口口相传的奇闻,开始动了心思,他觉得那井下的地道很可能是墓道,村子下面有个大墓。

    金不奂买通了村支书,又以建小砖窖为名,花了十万块,买下了古井所在的那所老宅,开始准备装备和人手。可金不奂也遇到了个大麻烦,那就是没人敢下去,他原来的伙计大多是安阳周边的人,都听说过井下的凶险。金不奂没法子,一方面多花些钱从外地雇人手,另一方面给自己的伙计许下了十五万的安家费。耽搁了些日子,才湊齐了八个人,下了井。但金不奂在井下遇到了什么,他死活不愿回忆,只告诉老许,九死一生,八个出来两个,只弄出了这个镜子和几个陶俑,却要再出一百来万的安家费,眼瞅死者家属堵门,金不奂这才急急火火想把镜子弄北京来出手。

    听到这里,我不禁产生了个疑问,问老许,金不奂又是怎么知道这是个透光镜的?老许笑笑说,若不是金不奂无意用手电照那镜子,投出了上面的漩涡纹,他们俩估计也走不出那地道,也是命啊。

    “于是您就卖了房子藏品,借了外债,买了这镜子?“我总算是缕清镜子的脉络,谁知老许摇摇头,继续说道,“哪有那么简单,那时,两百万我还凑得出,四处借钱是因为后头的事儿。“

    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,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
本站推荐:

院上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思路客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梅村的小说进行宣传。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梅村并收藏院上坟最新章节